实施城市更新,推动韧性城市、美丽城市建设
2025-03-31 10:00:35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近期召开的两会中,《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人们对此记忆犹新。特别是,3月9日,住建部部长倪虹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中强调,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历史的必然过程。抓体检,抓项目,对于安全类项目,重点抓三件事:
一是再建设改造地下管线15万公里以上,守护好城市的“里子”和“良心”。
二是推进调蓄设施、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工程项目,聚焦消除城市的严重易涝积水点,再完成1000个排水防涝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努力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韧性。
让城市更新这项工作具体化。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进入2025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
文中提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的关键支撑。重点支持50个左右城市、100个左右县开展先行区建设,率先形成一批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标杆。
《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到 2027 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更加凸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动 50 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到 2035 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实施方案第二项任务“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出,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有序推进城区建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实现城区水环境长治久清。沿海城市深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加强海洋垃圾治理。
实施方案第三项任务“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提出,加强城市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复。
实施方案第四项任务“提升城市环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划定城市洪涝风险控制线,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实施方案第五项任务“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 ”提出,加强数字赋能,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协同水平,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数据平台与城市智能中枢等共性支撑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从山顶到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城市,实现智慧高效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搭建统一时空基底。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我们回顾管线行业的历史,从单一管线探测数据采集,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到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业务逐步拓展到隐患排查、管线修复,进而发展到以排水治理为重要目标的黑臭水体治理、污水提质增效、城市内涝防治、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检测机器人、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从单一的漏水探测到网格化管理的供水治理新模式,以及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开展的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数据采集、监管系统建设、长效机制建立,让立足于管线的产业链逐步丰富、完善。而相关导则标准及试点的成功运用,让行业技术、标准、方法逐步走向成熟,为城市更新,为宜居、韧性、智慧、美丽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管线行业的发展历史就是金迪发展历程的写照,从技术引进,建立方法、标准,到人才培养,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彰显着金迪的贡献。在成为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之后,依托母公司在智慧城市及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全面服务于城市更新、排水治理及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领域,为城市更新,为宜居、韧性、智慧、美丽城市建设,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守护城市生命线,让城市更安全更美好!”
资料来源:中国建设报、生态环境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