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更多>>

文化园地

口语解字--漤
2020-11-16 10:46:2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作者:王向坤
        看到这个“漤”字,很容易想到“贪婪”这两个字,它们发音相同,声调不同,漤lǎn,婪lán。日常应用当中,以“婪”较多,所以,当我们说到其他发音相同而含义不同的口语时,很容易联想附会到这个“婪”字,实际上,他们是不一样的。 
        生活当中,人们忙于事务,无暇去仔细探究某个常用口语的字词具体怎么写,毕竟,语言的传承,发音表意占据了很大比例,在人们熟知之后,就能够明白其意,并能交流和传承。于是,一些日常口语在大部分人当中停留在了发音层面,字词的书写却不太清楚,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同时,我们的汉语教育以普通话为主,初学阶段的字词为常用和通用字词,很难顾及到地方的口语字词,这在文化传承方面还需要其他环节来补充。但是,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后期学习阶段,地方文化被用于专门研究,没有普及的节点安排,是一种空缺。 
        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用于交流和沟通,成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内容和重要载体。每一种语言的发音都有具体的字词与之对应,否则,将影响沟通和交流。只是囿于教育的不足,许多传播并不完善,因此,人类很自然的会从最早的发音开始,并继续偏重于发音,造成发音与文字的认知阻隔,多少代来,一直持续着这么一种状态。 
        在人们的求知过程中,偶然的发现会建立发音与文字之间的映射连接,从而明白某些口语的具体字词书写,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口语就在我们嘴边,而文字就在我们身边,它们是如此的合适,本就早已存在,只怪相知恨晚,兴奋然而心有戚戚焉。 
        人嘛,激动中就会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暂时可能会忘记该做什么,而又想做些什么,或告知与别人,或默记心中。表达于外,对于今人来说,可采取的手段,除去写点什么,较直接的就是发发朋友圈,这是常态,也是人类作为群体特征的表现;知识需要共享,群体才会受益,才会壮大,这属于潜意识里的内容,或者说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还回到本文的主题,前面提到的“漤”字。表达需要场景的设计,叙述需要语言的铺垫,事情还得从季节开始,当然,我们要简单点。
        在节气上,现在是“立冬”之后的秋冬交替之时。在北方,柿子已经成熟,山区里,还未采摘的柿子在叶子逐渐掉落之后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独立枝头,百草枯萎,唯我红艳。现在,人们已不愁吃喝,对于食物不再特别渴望,山野的柿子更多成为游人的景色;可是,人们依然有这个季节吃柿子的想法和习惯。 
        这里就有一个做法或者说加工法,叫做“漤柿子”,人们在话语中习惯说成“把柿子漤漤”,简单点的就是用热水把柿子泡一泡,以除去柿子的涩味,这就叫“漤”。可能有的人,也可能很多人早已知道这个字,但可以肯定仍有很多人不确定是这个字,这跟是否好学无关,而跟人们的侧重点有关,当更多的人忙于经济收入之时,时间就会有所偏重,有些东西就会顾不着学习,这很正常。 
        漤有加工之意,除去“漤柿子”之外,还可以“漤”点别的,比如,有的地方有“漤水豆腐”,这个我不熟;我们那里有另外一种漤法,把熟食漤一漤,这个在过年的时候用的多,因为过年的时候吃肉多,冬天冷,食物需要加热,而熟肉可以用醋、酱油漤热,这与吃凉食蘸酱油佐料目的是不一样的。 
        就着这个意思,漤还可以延伸到做法之外,那就是改变食物的味道,水无味而去涩,醋味酸而增香,和酱油一样还能丰富食物的色彩,合理用之,成为人们的美食之选。 
        漤有改变之意,能改变食物的状态,促进成熟。可如果不着急,就用不着漤。在柿子刚刚进入成熟期,果实还很硬,主要是还很涩的时候,可以漤熟;但也可以放在窗台上,让阳光晒着,自然的变软去涩,效果是一样的。 
        回到现在,立冬之后,残留枝头的柿子基本变软,很不好回收,加之采摘不易,只能放弃,成为最后一抹秋色,吸引着游人的脚步和目光,随着山路蜿蜒,消失在夕阳中。
扫码阅读微信版

Copyright © 2018 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恒滨路128号 邮编:071051
市场电话:0312-3108548    客服电话:0312-3108565    传真:0312-3108565    E-mail:jdsczx@163.com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5007223号

冀公网安备 130652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