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园地

挖野菜
2019-04-22 16:49:29 浏览次数:
分享到:

4月中旬这个点,保定周边的野菜应当是变老了,清明左右,是野菜正好的时候,但是因为没空出去,就耽误了。心里想,今年吃不上野菜了。所谓的吃不上,就是挖不到了,想吃,还是很容易的,菜市场上就有野菜,只不过是那种蘸酱生吃的苦菜,这个多年以前就时兴了。
我所惦记的野菜就是荠菜,在清明前后,长势最好。这几年,短不了去附近的山里转转,去年就挖过一次。野菜,野菜,就是野生的,一年一茬,特别赶点。人嘛就这样,一旦开了头,就容易惦记。到时,就想起来了,就会生出挖野菜的想法,如果没赶上,没挖成,这个心里还很失落,仿佛丢了什么好东西似的,一连几天,念念不忘,甚至是喋喋不休,都快成毛病了。
你说这个野菜有多好吃?没有经过人类的培育,自然生长,不管怎么处理,都略带苦味,肯定不是什么山珍野味,连家常菜都算不上。但这人不,就带这么个劲,费劲巴力的,心里还挺美。没什么可炫耀的,谁又不是没吃过,嫑谝示!可是忍不住还是要说说,说什么?当然是添油加醋,一路旅程,周边环境,如何如何,下面开始。
4月14日,是个周日,刚刚周六多云加小雨,改天,就是个大晴天,而且,晴的特别彻底。这在早前,不是个事儿,现在可稀罕,这要不出去走走,都觉得对不起这个好天,于是就成行了。
往哪儿去?并没有事先策划的准确目标,当然,这个时候,已经不想野菜这回事了,那就往西进山吧。保定市区地处平原,但西去太行山却不远,不用走,都能望见,要走,也就是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再稍微远不到十公里,就是深山老峪,这对于汽车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当然,这还得说现在交通条件确实好了,任何一个村庄几乎都能导航过去。
平原路段没有什么可说的,要说就是在顺平腰山(这里有王家大院)吃了几个热的、软乎乎的烧饼,这个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具体就不再赘述了。心里有了底儿,就不再担心中午饭早一会儿或者晚一会儿了。
吃嘴也好,爱好也罢,人总是有点想法,并为此付诸实践,久之会形成习惯,或者是一种风格。有人爱唠叨,说话总要听他说;有人嘴头好,吃什么都香,给人感觉嘴里总是不停地在吃东西,于是略胖者被称为“吃饱吨”,偏瘦者被称为“吃嘴猴”,在这种关爱氛围下,越能吃,越会被照顾,就像有人略能喝点酒,这往往成为被照顾的对象一样。这在哪里都差不多,人们在一起,总会不自觉的照顾到别人的习惯,不管是吃,还是喝,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美德。于是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氤氲气氛,人因为习惯或爱好,被照顾,仿佛就是主角,这种行为具有相互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平等氛围。
这个是不需要多想的,它是潜移默化的,否则,想这么多,还怎么开车?这只能是事后啰嗦。把想法拉回来,继续我们的行程,开始往北进村。这个时候就是想完成一次穿越,这条路原来没有走通过,早先从北边往南走过,结果没走多远,车给硌到路边的大石头上了,无功而返,后来没敢再去探索。现在没事儿,就想从南往北再探索一回。
说半天,说了那条路呢?没有名字,走过之后,有的路段都没有硬化,但通车不成问题,只是个别路段太过难走,劝大家不要去。这条线路就是从腰山西边离开京赞线往北,穿过南吴村、北吴村、马家台,这里需要导航,村里岔路太多,跨过南水北调灌区,绕过一座小山,在其西侧北行,穿过京昆高速,一路往北略偏东,这里已经没有其它岔路了,往前走,到达险下村。这个路段,没有看到什么车辆,及至到了村里,才看到车,心里略微踏实。
经询问村里的人,往北有路,可以走,出村左拐就上山。继续前行,很快就上了山路,这其实是一条小肠小路,为了方便进出,依山略加开拓,做了硬化。左边是山,右边是沟,仅仅容纳一辆车的宽度,没有错车的地方,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对向来车,倒都没法倒,又不敢开快了,一档,压着油门,车头翘着,小心谨慎的往上开。沟里的景色都不敢看,老婆坐在副驾驶也不敢拍照了,心里不停的念叨,车可别掉链子,否则无法救援。
终于开到了山上平坦之处,离开了那段险要之地,可以喘口气了。停下车,又折回去,想拍张照片,只是山路崎岖,无法一窥全貌,可不想再走第二遍了。现在想来,所谓的险下村,是不是就是因为地处这个险要之地的下面而得名呢?村子不大,属于满城,往南奔顺平路好走,往北奔满城路难行,导致这个小山村,虽然紧邻京昆高速,却偏僻异常,路上看不到人。
从地图上量测,这段山路直线距离不过600米左右,只是太难走了,真希望国家能投点钱把路扩一扩。好了,此事放下,这里是前后路的高点,再往前走,就是下坡了,心里坦然不少,闲心就又上来了,看到两边空旷的野地,是不是还有野菜?
现在的种植,不管是庄稼,还是水果、蔬菜,都要打药,不明就里,是不敢随便挖野菜的,想找块儿白地,并不容易,这要附近没有果园,也没有大棚,正好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符合这个条件,远处是山,周围是旱地,一年种一次庄稼。
走到地里,立马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野菜--荠菜,还没老,大部分没有开花,心里这个高兴。当然,装备上也是有准备的,小铲子,塑料袋,早就在车里放着,只是一直没有派上用场,这回该施展施展了,说起来,上次使用还是一年前的事儿了。
我所惦记的野菜就是荠菜,在清明前后,长势最好。这几年,短不了去附近的山里转转,去年就挖过一次。野菜,野菜,就是野生的,一年一茬,特别赶点。人嘛就这样,一旦开了头,就容易惦记。到时,就想起来了,就会生出挖野菜的想法,如果没赶上,没挖成,这个心里还很失落,仿佛丢了什么好东西似的,一连几天,念念不忘,甚至是喋喋不休,都快成毛病了。
你说这个野菜有多好吃?没有经过人类的培育,自然生长,不管怎么处理,都略带苦味,肯定不是什么山珍野味,连家常菜都算不上。但这人不,就带这么个劲,费劲巴力的,心里还挺美。没什么可炫耀的,谁又不是没吃过,嫑谝示!可是忍不住还是要说说,说什么?当然是添油加醋,一路旅程,周边环境,如何如何,下面开始。
4月14日,是个周日,刚刚周六多云加小雨,改天,就是个大晴天,而且,晴的特别彻底。这在早前,不是个事儿,现在可稀罕,这要不出去走走,都觉得对不起这个好天,于是就成行了。
往哪儿去?并没有事先策划的准确目标,当然,这个时候,已经不想野菜这回事了,那就往西进山吧。保定市区地处平原,但西去太行山却不远,不用走,都能望见,要走,也就是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再稍微远不到十公里,就是深山老峪,这对于汽车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当然,这还得说现在交通条件确实好了,任何一个村庄几乎都能导航过去。
平原路段没有什么可说的,要说就是在顺平腰山(这里有王家大院)吃了几个热的、软乎乎的烧饼,这个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具体就不再赘述了。心里有了底儿,就不再担心中午饭早一会儿或者晚一会儿了。
吃嘴也好,爱好也罢,人总是有点想法,并为此付诸实践,久之会形成习惯,或者是一种风格。有人爱唠叨,说话总要听他说;有人嘴头好,吃什么都香,给人感觉嘴里总是不停地在吃东西,于是略胖者被称为“吃饱吨”,偏瘦者被称为“吃嘴猴”,在这种关爱氛围下,越能吃,越会被照顾,就像有人略能喝点酒,这往往成为被照顾的对象一样。这在哪里都差不多,人们在一起,总会不自觉的照顾到别人的习惯,不管是吃,还是喝,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美德。于是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氤氲气氛,人因为习惯或爱好,被照顾,仿佛就是主角,这种行为具有相互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平等氛围。
这个是不需要多想的,它是潜移默化的,否则,想这么多,还怎么开车?这只能是事后啰嗦。把想法拉回来,继续我们的行程,开始往北进村。这个时候就是想完成一次穿越,这条路原来没有走通过,早先从北边往南走过,结果没走多远,车给硌到路边的大石头上了,无功而返,后来没敢再去探索。现在没事儿,就想从南往北再探索一回。
说半天,说了那条路呢?没有名字,走过之后,有的路段都没有硬化,但通车不成问题,只是个别路段太过难走,劝大家不要去。这条线路就是从腰山西边离开京赞线往北,穿过南吴村、北吴村、马家台,这里需要导航,村里岔路太多,跨过南水北调灌区,绕过一座小山,在其西侧北行,穿过京昆高速,一路往北略偏东,这里已经没有其它岔路了,往前走,到达险下村。这个路段,没有看到什么车辆,及至到了村里,才看到车,心里略微踏实。
经询问村里的人,往北有路,可以走,出村左拐就上山。继续前行,很快就上了山路,这其实是一条小肠小路,为了方便进出,依山略加开拓,做了硬化。左边是山,右边是沟,仅仅容纳一辆车的宽度,没有错车的地方,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对向来车,倒都没法倒,又不敢开快了,一档,压着油门,车头翘着,小心谨慎的往上开。沟里的景色都不敢看,老婆坐在副驾驶也不敢拍照了,心里不停的念叨,车可别掉链子,否则无法救援。
终于开到了山上平坦之处,离开了那段险要之地,可以喘口气了。停下车,又折回去,想拍张照片,只是山路崎岖,无法一窥全貌,可不想再走第二遍了。现在想来,所谓的险下村,是不是就是因为地处这个险要之地的下面而得名呢?村子不大,属于满城,往南奔顺平路好走,往北奔满城路难行,导致这个小山村,虽然紧邻京昆高速,却偏僻异常,路上看不到人。
从地图上量测,这段山路直线距离不过600米左右,只是太难走了,真希望国家能投点钱把路扩一扩。好了,此事放下,这里是前后路的高点,再往前走,就是下坡了,心里坦然不少,闲心就又上来了,看到两边空旷的野地,是不是还有野菜?
现在的种植,不管是庄稼,还是水果、蔬菜,都要打药,不明就里,是不敢随便挖野菜的,想找块儿白地,并不容易,这要附近没有果园,也没有大棚,正好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符合这个条件,远处是山,周围是旱地,一年种一次庄稼。
走到地里,立马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野菜--荠菜,还没老,大部分没有开花,心里这个高兴。当然,装备上也是有准备的,小铲子,塑料袋,早就在车里放着,只是一直没有派上用场,这回该施展施展了,说起来,上次使用还是一年前的事儿了。

立即动手,荠菜棵子还是不小的,很出数儿。不一会儿,一亩来地的荠菜就给挖掉了。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两边的地翻耕过,野菜少,选的这一块儿,还是去年的白地,出的多。部分野菜长出的莛(读tíng,草本植物长出的茎),估计是被野兔啥的吃过,少量的长出的莛已经有些老了。
期间还看到了很多小时候经常砍来喂猪、喂兔子的小草,比如“叶苗”(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字,我们那里读作“燕儿苗”,一种发芽较早的的细长叶子的小草,会长出多个莛,莛上开小黄花)、青野菜(一种边沿带刺的草,说是刺,并不太硬,一根莛,用手拔它,会带出细长的白色根,长老了,顶上会有很大的花苞,开出粉色的花)、地黄(这是学名,小时候叫的名字给忘了,揪下个喇叭状花朵,闻着很甜),这些草,在现在的雄安新区原雄县那里叫法又不相同。离开了农村,少有这种乐趣,总感觉人的追求当中少了些什么。
一块儿地很快就挖差不多了,攒了一袋子,这个感觉就是把不属于自己的变为属于自己的,人无形中就很勤快、积极,感觉很出成绩,还不累。即便是小时候在农村干活,有时地头儿很长,耪个来回,那也是心里很怵的,或者以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干不了,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蹲下,站起来,手心里吐了不少唾沫,心里也下过不少决心,只是难耐苦累,踟蹰不前。挖野菜,毕竟轻松多了,这没有什么质和量的要求,不像那田间地垄,不可以随便拐弯画圈,也没有庄稼叶子遮挡或剌手(la shou),没有汗水蛰眼,纯粹休闲之中的采摘,是累不到的。侍弄庄稼,就像绣花,是有规矩的,不能乱跑;挖野菜,那就随意了,没有任何要求。
不时地远处瞅一瞅,看到周围还有很多菜,脚步真是挪不动,本来还想挖,只是前面的路还没有走通,不知还有没有什么难行之处,加上这个大中午的,地里没什么人,心里有点不踏实,于是决定不挖了,往前走。
前面很长一段路,没有硬化,都是周围种地走三轮车的,路不宽,路况还可以,不时注意着两侧的圪针(也有写作“葛针”的,就是枣树枝上的硬刺,如果是酸枣树,我们那里直接称为圪针,读二声,经常被割走插在田边地头,阻挡路人或小动物进入,保护庄稼或蔬菜),别划着车。一路蜿蜒向下,前面终于看到村子了,也看到了车辆。
作为一名司机,在陌生的地方,如果没有别的车,那将是很不放心的事情。人也一样,一个人也没有,太安静了,也不行,虽然,我们平时生活的环境人车拥挤,但让你置身于空旷的地域,周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的心里肯定会发慌,人是需要群居的,离开了人群,就会各种不适应,当然,如果是非常熟悉的地方,则另当别论。
路变宽了,在一个下坡拐弯处的另一个方向不远,应当就是上次硌车的地方。测绘讲导线闭合,路走通了,可以看作是闭合了,因为专业的原因,外出时,我们有时会开各种什么什么闭合的玩笑。这个村子估计就是协议村,又经过了几个小村子,走到了西柏山,再往东就是秀兰山庄文化园,距离保涞路很近,这个就很熟悉了。
沿途还有不少盛开的桃花,路边是长满榆钱的榆树,又是一番流连,只是榆钱够不着,反而是相册里增加了不少桃花照片,想想下一周桃花就要谢了,想看,还得再等一年。
期间还看到了很多小时候经常砍来喂猪、喂兔子的小草,比如“叶苗”(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字,我们那里读作“燕儿苗”,一种发芽较早的的细长叶子的小草,会长出多个莛,莛上开小黄花)、青野菜(一种边沿带刺的草,说是刺,并不太硬,一根莛,用手拔它,会带出细长的白色根,长老了,顶上会有很大的花苞,开出粉色的花)、地黄(这是学名,小时候叫的名字给忘了,揪下个喇叭状花朵,闻着很甜),这些草,在现在的雄安新区原雄县那里叫法又不相同。离开了农村,少有这种乐趣,总感觉人的追求当中少了些什么。
一块儿地很快就挖差不多了,攒了一袋子,这个感觉就是把不属于自己的变为属于自己的,人无形中就很勤快、积极,感觉很出成绩,还不累。即便是小时候在农村干活,有时地头儿很长,耪个来回,那也是心里很怵的,或者以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干不了,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蹲下,站起来,手心里吐了不少唾沫,心里也下过不少决心,只是难耐苦累,踟蹰不前。挖野菜,毕竟轻松多了,这没有什么质和量的要求,不像那田间地垄,不可以随便拐弯画圈,也没有庄稼叶子遮挡或剌手(la shou),没有汗水蛰眼,纯粹休闲之中的采摘,是累不到的。侍弄庄稼,就像绣花,是有规矩的,不能乱跑;挖野菜,那就随意了,没有任何要求。
不时地远处瞅一瞅,看到周围还有很多菜,脚步真是挪不动,本来还想挖,只是前面的路还没有走通,不知还有没有什么难行之处,加上这个大中午的,地里没什么人,心里有点不踏实,于是决定不挖了,往前走。
前面很长一段路,没有硬化,都是周围种地走三轮车的,路不宽,路况还可以,不时注意着两侧的圪针(也有写作“葛针”的,就是枣树枝上的硬刺,如果是酸枣树,我们那里直接称为圪针,读二声,经常被割走插在田边地头,阻挡路人或小动物进入,保护庄稼或蔬菜),别划着车。一路蜿蜒向下,前面终于看到村子了,也看到了车辆。
作为一名司机,在陌生的地方,如果没有别的车,那将是很不放心的事情。人也一样,一个人也没有,太安静了,也不行,虽然,我们平时生活的环境人车拥挤,但让你置身于空旷的地域,周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的心里肯定会发慌,人是需要群居的,离开了人群,就会各种不适应,当然,如果是非常熟悉的地方,则另当别论。
路变宽了,在一个下坡拐弯处的另一个方向不远,应当就是上次硌车的地方。测绘讲导线闭合,路走通了,可以看作是闭合了,因为专业的原因,外出时,我们有时会开各种什么什么闭合的玩笑。这个村子估计就是协议村,又经过了几个小村子,走到了西柏山,再往东就是秀兰山庄文化园,距离保涞路很近,这个就很熟悉了。
沿途还有不少盛开的桃花,路边是长满榆钱的榆树,又是一番流连,只是榆钱够不着,反而是相册里增加了不少桃花照片,想想下一周桃花就要谢了,想看,还得再等一年。

本次穿越顺利结束,还有不少收获,心里很是高兴,回去把野菜摘了,美美的吃上一顿,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野行有感
王向坤
山行春色浅,
花开存余艳。
看顾三两枝,
转身又一年。
王向坤
山行春色浅,
花开存余艳。
看顾三两枝,
转身又一年。
特为之记。 王向坤
- 上一篇:人生,不止于起跑线——影视剧《都挺好》观后感
- 下一篇:安全生产不止一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