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更多>>

专题文章

管线数据能否成为数字资产?
2021-07-19 10:44:0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作者:王向坤
最近互联网行业因为数据安全监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让人们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数据的份量。
 
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等几乎都要被归入大数据的范围,人们参与其中,为其提供数据,接受大数据提供的消费推送,有时还会深受其扰。
 
谁掌握这些数据,谁就具备数据运营的能力,并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这里就有一个概念,就是数字资产,按网上的定义,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是指企业或个人拥有或控制的,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或处于生产过程中的非货币性资产。
 
为什么讲资产?因为只有成为资产,才可以产生支配、交易和权益。对于绝大部分个人来说,资产是停留在货币的形式,现金、房产等等,即便是数字货币,那也是货币范围。很多人向往个人资产能够快速增长,可是,一般而言,个人资产增值较为缓慢。
 
个人领域,除非是顶流明星,否则很难对公众产生巨大影响。能够运营庞大数据,对公众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一定是组织行为。如今,人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所谓独角兽,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备统治、支配地位的组织,并对其后台数据的收集、使用产生警惕。
 
虽然如此,独角兽也意味着很少,但是,很多人,很多组织,都在思考,我如何能成为这样的存在?或者说,即便不能,很多人也在思考如何进入到数字资产及其运营的境地。因为利益的驱动,因为新的需求增长点的探索驱动,数据资产化在当今存在着市场需求和动力,我们也可以看作必要性的存在。
 
身处管线服务行业,不妨作如是想。
 
按目前管线服务领域的传统思维及运营模式,数字资产的概念还不存在或者说还很模糊,很少有人这么想。什么是数字资产?我搞管线的,把数据交给甲方,我有什么管线数字资产?作为管线甲方,我接收到了管线数据成果,我支付了相关费用,我就有了管线数字资产?
 
这笔账怎么记?
 
作为管线施工方,就是我们,付出了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性成本,以及差旅、食宿、耗材等运行成本,收获了甲方支付的工程款,二者相抵,再减去其他成本,毛利可以计算,然后就可以考核项目的绩效,似乎就这样了,下一个项目我还这样,如此反复,就像我们每天吃饭、工作,周而复始,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
 
作为管线委托方,就是甲方,多方筹措资金,组织资源,启动项目,付出行政成本,付出了货币资金,验收后,收获了管线数据成果,它会以某种形式的资产存在吗?或者说记到财务的账上吗?因为我们不是甲方,这个不好推断,但是按常理,若是资产,就必须进入资产的管理范围,它是有规定的,资产有评估,增了,还是减了,要有依据,要有说法。实际上,我感觉不是这样的操作,因为怎么评估?交接当日,这个数据的获取是通过付出等量成本得来的,就像一件商品进来后,其库存金额是按其进价或售价进行计算的一样。我们的通俗理解是,这件商品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个人买了一件物品自用一样,我的现金变成了这件物品,它可能很好用,或经常用,也可能不好用,或不常用,甚至从一买来就会被搁置,直至忘掉放在哪里。不管使用与否,这个算不算资产,按理说应当算。
 
有一点是确定的,管线数据成果是属于甲方的,这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施工方不享有产权,也就是数字产权。还是那句话,在目前的语境下,在目前的管线服务模式下,甲方出钱,成果、产权肯定是人家的,这是天经地义的。和绝大部分行业一样,这属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构成,在这种模式下,服务或产品之于客户就是加法运算,但是市场终归是有限的,客户也会穷尽,当每个客户手里都买了这么一件商品时,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就不得不从使用周期上盼重复。由于商品销售的渐进性,也就是说,商品不是一下子或同一时间卖到客户手里,出现了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会和商品周期出现交错,新用户还在开拓,老用户更新已经开始了,这种波浪式的交替进行,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在没有外力加持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会逐渐减小。
 
我们经常说的是,信息不对称,在目前互联网大潮下,信息不对称正在快速消失,或者说,它必须呈现一种更高级的形式,不然,就无法区分,而这是一部分人不能容忍的。其实,与信息不对称的相伴的是技术不对称,俗称的门槛,而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消除技术不对称,所以说,一个行业可以很长时间内有门槛,但假以时日,这个门槛终归要降下来。我们也可以从行业的不同阶段来说,起始阶段有门槛,后面的阶段可能门槛就低,就不一样。
 
拿管线服务行业来说,快三十年了,这个门槛还是存在,塑料管的探测技术限制,地下管线的复杂走向和埋设,等等因素的存在,让管线探测始终处于一种技术服务型的行列之中,你不可能仅靠一两种设备就可以解决问题,它需要综合技术和人员的经验积累,没办法。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需要特定的周期,管线数据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数据公司,某种意义上,管线服务行业就是数据服务行业,生产管线基础数据的。可是,当管线基础数据成为地理信息的一部分时,头部或高端部分的系统方法管理,就可以不再考虑数据获取阶段的门槛限制,而直接加以使用,而地理信息的进步和推广,使得管线数据应用管理变得更为简单。
 
可是,系统集成也逃脱不了这个传统商业模式的樊笼,它也属于加法运算,最终因为市场、客户的见顶而停滞,最后,不得不寻找新的商机、新的模式。所以说,这也是管线领域需求创新的出发点,存在着可能性。
 
互联网,大数据,让管线服务业人员似乎看到了曙光,想把管线数据靠向大数据,但是,对于互联网却不得不回避,因为测绘地理信息对于数据保密的强制性要求,让管线数据始终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和领域内,无法得到普及应用。
 
也有人说,大数据是一座贫矿,但是对于出行、交通等领域来说,地理信息早已经服务于大数据的内容挖掘,并展现出它的优势和价值,积累的内容之丰富让人无法想象。但是,作为地理信息之一的管线数据,却还没有绑定大数据的苗头,甚至连可能性都还未看到。其原因就在于管线数据可以匹配什么样的应用场景不清晰,不明确,在管线数据只能服务于管线管理时,它的数据是专业的,而专业的东西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和人员,所以,目前只能限于特定领域、小众范围。
 
是不是只能这样?我们还能想出些什么办法?
 
这还要从管线数据的资产属性出发,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个资产?共享,它不好吗?它不香吗?我们可以想想,共享提出了多少年?有些问题改变了没有?说到底,共享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机制,它不是模式,改变不了已有的限制,只能解决有限范围内的部分数据访问与同步问题。在这种机制下,我的数据可以共享给你,甚至拷贝给你,中间也许包含一些利益协议,但仅限于有限使用,且服务的是另一种业务需求,这种业务需求最好不是因为管线数据而产生较大二次增值,否则,会给共享带来阻力,因此,很多时候局限于公共事业领域,侧重于公益性。
 
这种状态下,管线数据有没有资产属性,其实意义不大。可是,如果要想走出目前的模式,我们就要强调资产属性,所谓管线数字资产,至少他的拷贝使用权可以出租、出售,当然这必须置于相关的资质、制度、法律监管之下。让管线数据可以脱离权属存在,这是进入第三方服务的前提,否则,大家只能在原有的框架下面打转转。地下管线永远属于特定实体,而管线数据却可以依法转售,持有方可以合法利用管线数据开展第三方服务。
 
为谁做?能做什么?它的客户不能仅限于管线权属单位,否则仅此一家,人家又不需要,等于没有市场。所以,借管线数据开拓新的市场,拥有新的数据,匹配新的用户需求,必然是一种跨界行为,它会出现吗?这可能是相当一部人在探索、思考的,其充分性必然是需求对于市场的拉动,而需求的创造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思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慢慢催生。
 
我们目前可以尝试走出半步,那就是管线数据经处理之后的部分共享,开放监测设备的访问接口,为广大志愿者参与研究提供机会。管线在外,数据也要走出去,公众不能参与,管理总是个难题,如何走出去,有很多形式,权属单位不明白的,管线服务行业不明白的,可总有聪明的。
 
本文仅是一种设想,如有不妥,敬请原谅。

扫码阅读微信版

Copyright © 2018 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恒滨路128号 邮编:071051
市场电话:0312-3108548    客服电话:0312-3108565    传真:0312-3108565    E-mail:jdsczx@163.com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5007223号

冀公网安备 130652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