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合肥模式”接受“国考”
2019-11-26 14:16:2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因地制宜先行先试 有成效创新多
在合肥人的脚下,一项和地铁同等重要的基建“百年工程”正在悄然布局,三年时间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记者昨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作为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建设部门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融入美丽合肥战略规划,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试点成果正接受国家 “大考”。
管线入廊长度可绕一环十四圈
合肥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空间比较宽敞,部分路段还能跑车,建设管理和科技引用水平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6年,合肥申报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同年4月获批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资格,选取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拓展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
截至目前,合肥管廊已经建成廊体55.88公里,完成投资40.09亿元;管线入廊252公里,这个长度相当于绕合肥一环路十四圈还多;同时,投入运营47.51公里,收取各类管线有偿使用费5338万元。
管线入廊大大降低了道路反复开挖施工给城市造成的影响,提升了交通出行舒适性。此外,在减少管线漏损、提升防灾能力、节约用地资源、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也成效明显。
“合肥模式”应用管廊建设和运维管理
经过三年试点实践,市城乡建设局联动各参建单位和县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探索出管廊试点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工作“合肥模式”。
“通过创立智慧监测体系,保障安全性运行。”合肥市地下管网建设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研发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将其纳入全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线的整体安全性。
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在线监控管理,提供风险评估信息,让运维单位提前做好廊内环境、管线隐患等风险的重点防控工作,达到人员精准监管、危险精准预警、事故精准处置的研发目标。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合肥市地下管网建设办公室牵头研发的多网络环境下的管线综合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还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为了保障管廊有序实施,全市建立管线(管廊)审查机制。按照规定,自2019年7月起,合肥市新建、改(扩)建、大修城市道路(含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等)工程,在道路方案设计阶段,同步进行地下管线综合设计,并形成“管线综合一张图”。“一张图”将作为后期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重要依据,让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做到依规有序、合理建设。
硬币大小的“芯片”预警燃气浓度
围绕管廊建设运营,合肥专门建立起科技成果应用机制,保障管理提品提效。如今在合肥的地下管廊中,人们能看到不少国内顶尖的高端科技,这大大减少了甚至杜绝廊内管线事故的发生。
在高新区柏堰湾路,一台功能强大的履带智能机器人会定点深入地下管廊“上班”,实现全天候、全地形自动巡检。
这台机器人可以用机械爪开关消防应急阀门、电源以及防火门,也可避障越障爬楼梯登门槛,还能探测廊内环境参数、线缆温度以及特殊部位的有毒有害气体。如果真的发生泄漏也不用担心,机器人会迅速分析并定位指导维修人员快速抢修。
复旦大学研制的纳米材料气体探测器,同样也已在高新区管廊项目示范段内进行应用验证,尚属全国首次。这个看上去只有一元硬币大小的“芯片”,不仅尺寸小、功耗低,而且有个特殊本领,对燃气浓度特别敏感,达到指定浓度时就会提前预警,精确度很高,可以更好地防患于未然。ZAKER合肥记者 吴奇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 |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