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更多>>

专题文章

城市人才争夺背后的基础设施之忧
2018-04-16 16:06:00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最近,各地人才争夺新闻屡见报端,就连北上广深这些资深超大城市都加入了这个行列。西安市凭学历证书、身份信息就可以网上办理落户,今年第一季度就落户24万人。网上甚至出现了各地人才政策的对比,对人才的需求、争夺,反映出一个城市对现在及未来的发展定位和谋划,甚至是隐忧。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结果,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城市与人口可以看作是发展问题的两个方面,各类分析文章也常见以人口的增长或净流出、净流入来衡量一个城市、区域的发展前景。
       不仅是现在,都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人们在各种涉及城市的论述中,习惯用“经过了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等词语,通过这种形容和铺垫,为下面的论题提供背景和前提。如无太大变化,这种存在于方案、报告等文件中的语言文字还会继续“发展”、“扩大”下去。
       就像人们所了解的宇宙一样,一直处在膨胀之中,这是个时髦的领域,不论关注与否,以每个人为参照系都一样,周围的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太阳系、银河系等得以相对稳定的发展下去。我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思考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这种稳定的态势可以视为一种惯性,惯性构成思维模式的基础。没有这种惯性,事务将无法体现其特征,无法认知和识别。有的说,影响思维模式的因素有环境、立场,且认为立场是思维模式的决定因素。立场更倾向于功用性,是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利益取舍,具有表观性,不能反映其本源特质。
       惯性不会一直稳定,属于人类的思维模式先天存在缺陷,这很正常。把这种惯性放之于宇宙,那是以光年等单位来衡量的,几乎可以认为不变;如果缩小到我们的城市,问题立即放大,不确定性立刻增强,结论就是,我们的城市不会一直膨胀下去,这种结果已经显现。
       以前,人类生存更多依赖于现成的自然资源,会随着资源迁徙、改变,那种“依山而建,逐水而居”的田园村落正是古时人类生活的一个写照。现在,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依赖更加严重,又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人类具备了长期定居一地的能力。城市的发展演变为经济实力的写照,并以此改变城市的诸多元素。
       从内心讲,不管是个人,还是城市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城市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经济、生活越来越美好。但实际当中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发展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蓬勃向上,有的停止不前,且这种趋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人们为了改变,为了保持这种状况和趋势,会采取各种措施,对于人才的争夺便开始上演了,而人才的实质就是人口。
       “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前社会的趋势特征,“二孩政策”、“延迟退休”等无不与人口、人口结构有关。在人口的流动中,又以年轻人为代表。媒体常见乡村的研究,这里面突出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的出走与年老体弱者的留守,由此带来其他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的去向决定于城市对于人的选择和能提供的经济、生活功能。不仅限于农村对城市,还包括城市对城市,都会出现此种现象,这是规律。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成为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没有劳动力的供给,就无法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的需求,城市的运转就会出现问题。企业吸引、招揽人才的条件又受城市整体环境的制约。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收入高,资源好,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因素,即便房价高,也愿意待在那里工作,再把家安在周围的三线城市,上演周末的双城生活。
       一线城市的人才富集与三四线城市的资源奇缺,是目前城市的现状,再加上房价的影响,由此带来就业、用人的不同特征现象,三四线城市只能以招揽本地人为主,如无特定经济改变和收入提高,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现在,针对用工、招聘困难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了。除去用人单位自身因素外,除去城市的区位、级别等固有的影响因素之外,那立即就得考虑这个城市的人才政策是否落伍了,它是不是还像原来那样按部就班,没有加入到对人才的争夺当中来。目前看来,这一点显的越来越重要。
       人才、人口的流动决定了城市的未来,一座开放、进取的城市会为将来准备好资源、资本,一个故步自封、排斥外来人口的城市,将失去发展动力。城市人口的博弈决定了城市膨胀或收缩,进而决定了城市的繁荣或衰退。
       这种演进,除去城市自身因素之外,还受政治的、行政的左右,这是另一种治理特征。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乡村向县镇聚集,县镇向附近城市聚集,而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这里都有一个就近选择的趋向。这种流动,属于城镇化的一种结果。与某种互联网数字货币倡导的“去中心化”不同,城市是“向中心化”的,并且受到行政、地域的重要影响,呈现出周边向中心靠拢、聚集的发展趋势,演变出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级别的差距,形成人为的一二三四五线划分。
       人口的改变将影响城市未来规划的实现,在《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规定:
500万人口以上特大、超大城市加大轨道交通网络覆盖率,300-500万I型大城市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100-300万II型大城市积极推进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政策,政策中人口规模的划分和挂钩将影响人口收缩的城市,使其部分基础设施规划因为人口减少无法达标最终不能付诸实施。或者是资源错配,导致后期运营得不到支撑。前段时间网上曾有传言,说部分城市因为人口规模的变动,地铁修建出现变数,这不是空穴来风。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悬在部分城市头顶的头等大事,群起对人才、人口的争夺,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个别城市人口增长效果已经显现,借助区位、政策的优势,不同城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那是肯定要分高下的,要排队的,毕竟大学生的总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有的达到目的了,有的就要发愁了,有的呢,可能会无可奈何。
       不论人才的争夺与否,城市发展在人口方面开始出现不均衡,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胜出者,将保有实现城市规划蓝图的条件;落后者,或可进行差异化竞争,招揽周边人才,毕竟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了GDP的增长,增加了就业,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逐步增强。现在,拐点出现了,增长曲线可能不变或变缓,也可能下降。人口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忧虑,最终会影响到基础设施投资,进而向细分领域扩展。这种长周期的趋势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将通过市场等渠道作用于资源、产业。有的地方活跃,是热点,有的地方将增速变缓或停滞。
       具体一点就是,人口收缩,会导致基础设施的收缩,部分新区可能会由于开工不足,需求乏力,基础设施功能退却。而人口增长,将会保持基础设施功能正常,扩展城区面积,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各种热点的出现会促进关于城市的思考和研究,我们以及大部分人都将成为城市的一员,关乎我们的切身利益。站在产业的角度,通过宏观趋势的分析,有助于优化布局,靠近制高点,保持住产业的持续活力,很有裨益。    王向坤

Copyright © 2018 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恒滨路128号 邮编:071051
市场电话:0312-3108548    客服电话:0312-3108565    传真:0312-3108565    E-mail:jdsczx@163.com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5007223号

冀公网安备 130652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