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更多>>

专题文章

综合管线还好吗?
2020-10-19 08:22:43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作者:王向坤
一、怀念管线普查的那个时代
什么是综合管线?做过管线普查的人那是太熟悉不过了,现行的探测规程针对的就是综合管线,不了解的人可以问问身边做过管线普查的人。
 
在这个时候,还说这个综合管线,似有落伍之嫌。对于管线服务行业来说,大家的重心,或者说注意力已经转到了专业管线调查、检测和修复上面,具体一点就是排水管线的调查、清淤、检测和修复。借助管线探测积累的经验,在做专业管线调查、检测之时,有一些驾轻就熟之感,仿佛一个好的事情、好的市场专门在等着我们去做,感觉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从这几年的表现来看,管线探测越来越少,而专业管线调查、检测等越来越多;并且,后者的合同额度已远非前者可比,大家都乐于出现这个结果。
 
随着市场的转变,管线探测的能力在行业内逐渐封存、转移,时代已不可逆转的发生了变化。新入行者可能都不必再掌握管线探测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直接从新的业务需求掌握学起,行业内的技能培训也在真实的诠释着这个变化。也许,部分“老人”还沉侵在以往的回忆之中,仪器设备还很温热,过往的探测项目还不很遥远,但是,放眼望去,基本已经是新的轨道和路数,实际操作变成了新的内容。
 
多年的管线普查探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随着城市管理的深入和不断整合,管线数据发挥着基础作用。管线探测踏勘者的身影还未走远,道边角落里仍然保留着清晰的管线探测印记。虽然,针对综合管线的管线探测或者管线普查仍在进行,但整体难掩时代的过去。
 
与管线探测同步的就是管线数据更新,具体一点就是管线数据动态更新,特别是后者,在那个管线探测时代,作为一项重要的理念,作为一项推动管线探测本体业务开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被慢慢放下、降温,变成行业内一个小众的话题,被极少提起,甚至会遗忘。
 
二、曾经的困难已然是现实的存在
看着远山轮廓慢慢的被一座座突起的高楼阻挡,曾经身处城市边缘的办公楼周边开始变得繁华,不可阻挡的趋势就是,这座中等城市在持续不断的扩张之中。城市的边缘、范围在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就是一条条新路连接起了新建的小区、商业区、工业区。同时,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市中心等区域在加紧提升,许多道路的不同路段被围起,之前,由于年久失修或者部分地下管道工程施工导致的斑驳路面,正在变得焕然一新。城市在局部的交通不便中,正在改变自己的模样,前前后后,许多人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和看法,或抱怨,或期待。
 
但是,站在管线服务者的角度,大家关心的问题不只是道路的拥堵或畅通、地上的绿化、路面的整洁,更在意地下的管线,特别是地下管线的数据更新问题。
 
经过上一轮管线普查,大中城市基本建立了6米以上道路地下管线数据库以及管线信息系统,开始了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时代。随着这轮普查的结束,几年时间已经过去了,综合管线还好吗?准确地讲就是综合管线信息还好吗?数据更新是否能跟得上?
 
虽然信息管理技术已经今非昔比,虽然有可以依仗的技术、信息投资,但我们还是报以深深的担忧。因此,不得不旧调重弹,反复的说一说。
 
由点、线、面构成地理信息不同于MIS、OA等数据信息,后者可以通过业务驱动,在各个节点通过键盘输入,日积月累成为数据库;前者的信息构成是坐标,这个无法通过键盘直接输入,并且,地理信息的坐标精度要求较高,基础数据无法通过手机导航坐标自动完成,需要专业测绘采集数据,这是地理信息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这个特殊性,导致了地理信息,包括管线信息,在数据采集、处理、更新上的难度和复杂度,它需要一套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地理信息的权属方、施工方、监理方等不同单位,涵盖了不同单位、不同环节的技术工艺,简单说,数据的生产需要专门的设备、人员、技术、工艺,再直接一点,它需要专门的资金来保证这个事情的运转,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才能完成这件事情。
我们也知道,管理需要标准,需要程序,而对于城市这个体现管理特点的集成体来说,管理已经覆盖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地下管线也不例外。凡是做过管线普查、建立过管线系统的城市,均制订有管线数据后期动态更新的制度和方法,针对城市里与地下管线有关的建设工程,均有国家、行业、地方的规程标准和制度来要求与管线有关的竣工测量、成果汇交。
 
通过这个体系,管线数据动态更新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我们仍然很担心。
 
因为从事这个工作的缘故,知道管线数据的组成及其采集过程,更知道管线数据与地下管线之间脆弱的关联性。已经入库的管线数据,呈现在屏幕上、图纸上的只是几何图形,有限的埋深、高程、管径等属性信息不足以表达其全貌,特别是枯燥的编码,那些在采集之初通过特定的规则一个点一个点编制的编码,对于后期的人员来说,就是一个难点。
 
道路依旧在施工,对于现状道路,不是所有的道路地下管线都要动,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路面抬高了,用专业术语讲就是地面高程发生了变化。那么问题来了,管线位置没有动,只是部分属性有了变化,比如:埋深,这个管线点或者管线段仅需修改个别属性,看似简单的操作,就需要复杂的设计。这里面存在着程序上、逻辑上的难题,采集人员需要掌握原始数据,也就是已经入库的数据,现场复核哪些是新增的管线,哪些是原有的管线。这个很麻烦,比重新探测还要麻烦,采集人员必须向入库人员交代清楚这些管线数据的情况,用一种约定的规则来表达这些内容。我们只能讲这些简单的道理,实际上,每次探测(包括竣工测量)都是一个整体,它必须包含重复的数据(所谓重复的数据,就是管线数据库里已经有的数据),才能实现自己整体的完整,比如几何图形的完整,但是重复数据会造成入库数据的重复,这些重复,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些小线头,实际上对于前面说到的部分属性修改,几乎无法实现完美的处理。
 
硬化后的路面也许是轻微的变化,路人的感觉可能是一段时间内的陌生,但是对于地下管线来说,动或者不动,都在被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有关的管线数据就像那人与人之间的不太紧密的关系一样,很容易疏远、陌生。
 
数据可以入库,但是也存在着不能入库的可能,那样,竣工数据只能孤立在外面,这种情况在以前很多年的实践中不难看到。那现在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我们估计存在是肯定的。
 
每次的道路施工,都有围挡严密的隔离开来,行人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况,只知道一段时间之后,道路如新,人员、车辆匆匆驶过。地下管线隐于地下,持续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后台管线数据能否与之一一对应?真正知道的没有几个人。
 
三、新时代,新理念
管线普查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通过大规模人力、物力投入,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但是这样的模式、方法不可能反复重现,管线普查时代已经过去,前几年有种说法,那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后普查时代。后普查时代可以继续补充空白的管线,但不会推倒重来。
 
立足于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线数据的理念,来自于以前专业管线普查的羸弱,无法实现由专业管线到综合管线的集成路径,不得已而采取的由政府主导的一项大工程。现在不同了,专业管线通过市场的发展,已经具备独立建库的能力,管线数据更新的模式要倒过来,那就是由专业管线负责数据更新,主动汇交到综合管线。甚至于数据库的设计都要改变,由分布式专业管线数据构成综合管线数据,一个库即可。
 
实际上,综合管线的数据结构相对简单,重点是基于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位置关系及少量属性数据。而专业管线对于数据的要求就较多,数据结构更复杂,特别是基于管点、管线的物联网设备绑定,不允许这些数据做底层编码上的改动,由此决定了由综合管线到专业管线进行数据更新这种路径的不可行性。实践当中,大多都是专业管线依据综合管线提供过来的数据对自己的专业管线进行修正,而不是替换,也不能替换,替换会损失掉很多绑定数据,那是不行的。现在流行绑定,只有绑定了,才能建立关系,执行连续的操作,也因为绑定,不允许随意改变。
 
这样,我们的规程就要改一改,把以综合管线为主改为以专业管线为主,把那些不顾及专业管线感受、需求的先入为主的管线探测思想调整到如何满足专业管线的管理上来,通过调查等方式建立起专业管线数据库,再继续构成综合管线数据库,并维护好它。
扫码阅读微信版

Copyright © 2018 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恒滨路128号 邮编:071051
市场电话:0312-3108548    客服电话:0312-3108565    传真:0312-3108565    E-mail:jdsczx@163.com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5007223号

冀公网安备 130652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