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更多>>

专题文章

“点云”计划——由城市“微塌陷”想到的
2019-08-05 09:34:35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作者:王向坤
        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农村的便利
        我的老家属于半山区,也就是平原向山地过度的地带,有丘陵,有盆地,有小山,地形起伏,交通不便。老百姓种地前会整整地,也就是平整土地,不论是耕种前浇水,还是耕种后浇水,亦或是遇到雨水,填过土的地方,经常会下陷,这是因为土地塇软的缘故。一般再次整地后,就没事儿了。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毕竟不利于庄稼管理,会先浇一遍水,洇洇地,我们那里的方言就是让地往下“行一行”。 
        土地作为承载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需要平稳、踏实,人们才能放心,否则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人们会采取各种加固措施。盖房的房基需要夯一夯,坡崖的地方需要垒墙,等等。 
        农村因为人少、关系简单,这些事情或问题相对来说处理起来容易一些。及至到了城市,很多在农村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农村作为自给自足式的经营模式,现在仍然非常突出,老百姓每户基本都具备完整的生产工具,面对土地,处理起来相对容易。城市作为社会高度分工的经营模式,别看道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是任何问题都需要专门的部门来解决,旁人无能为力。因此,城市里,出自公心的无私、利他行为,很容易让人们感动,这是正能量,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二、“微塌陷”——城市的窘况
        城市里,道路塌陷等事件,是一个热点话题,作为管理,有相应应急预案予以处置。作为城市病害之一,其成因和治理均有相应的研究和措施。 
        人们常说的“塌陷”,很明显是指,已经造成了道路、地面塌陷,已经影响到交通出行及安全,已经影响到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安全,必须立即处理。
         我们这里探讨的“微塌陷”,不同于此。什么是“微塌陷”?与一般意义上的“塌陷”不同,可以是路面的轻度凹陷或沉降,可以是便道的局部凹陷或轻微塌陷,也可以是检查井周围的凹陷,面积较小,表现轻微,或所处地方对主要交通影响不大,而常为人们所忽视,致使问题长期存在。
 
        我们对沉降并不陌生,地基沉降是指地基土层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压密而引起的地基表面下沉,过大的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会使建筑物发生倾斜、开裂以致不能正常使用。为了预防沉降,在建筑地基基础中需要监测、计算此项数据指标。 
        微塌陷与沉降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度要比沉降要明显的多,却因为位置的次要性,即便塌陷,似乎关系也不大。而沉降则不同,对于建筑物,存在一个地基变形允许值,沉降必须严格管控,监测中发现迹象或趋势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同属地质灾害。 
        道路塌陷于近几年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城市快速发展之后的病害之一,因其高发和危害,逐渐成为检测、预防的重点之一,其成因逐步明朗,相应技术、方法也开始应用于实践当中。 
        曾有专家针对城市微观设计方面的问题做过报告,我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还存在印象,比如,走在便道上,松动的地砖在下雨之后容易积水,踩上去不小心就会有泥水溅到腿脚上,这是很多人遇到过的“小问题”,但是因为问题太小,影响不大,而长期存在。 
        这个与微塌陷有类似之处,都属于城市管理中的“盲点”。微塌陷不仅是局部长期问题积累产生的结果,对于新修或翻修的道路,特别是人行便道,因为地基压实不够,会因为一场暴雨或碾压而出现地面下陷。 
        城市道路工程中,管线工程占据大多数,由于城市服务的提升,大量管线进入地下,给地基带来不稳定因素,成为塌陷的诱因。很多塌陷表现为微塌陷,缺乏再次维护,致使问题长期存在。 
        本文开始,已经提到农村的一些相对便利,相应的就是城市在这方面的难点。现在是夏天,怕米面长虫,城市居民一般储存不了多少,家中基本都生活资料。在一些老旧小区,老百姓习惯种一些花、树,比如石榴、香椿等,但是很多人家连个铁锨都没有,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没有用的物件。 
        如此状况,对于一个居民来说,面对需要工具才能处置的公共事件,如微塌陷等,只能看着、议论一番而已。如果单纯是踩实就能解决的问题,人们可以搬来砖石临时应对,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对于地下状况的不明,而不敢随便乱动。
 
        三、城市地下空间复杂——给自己找点理由
        城市里,地下空间,现在说这个词,有点抽象,我们就说城市地下,非常复杂。因为城市的高度集中,人员集中,生产、生活集中,就像一台机器,内部极为复杂,布满了管线,跟人体类似,稍微碰破点皮,就会“出血”,跑水还差一些,电、气就有危险。 
        城市不像农村,地下不敢随便挖动,任何动土施工,都需要审批,并弄明白地下情况,尤其是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才能干活。挖多宽,挖多深,都有定数,不能“造次”。就因为从事与管线有关的工作,在与别人聊天时,多有告诫。 
        微塌陷并不总是一样的,它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城市发展的好,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这里有针对性的讲就是,微塌陷很少或看不到。如果,一个城市,路面多凹凸,这怎么说都不算是发展的好。 
        对了,对于微塌陷,有凹的地方,就会有凸的地方,他们是伴生的。对于路面,由于下面的沥青、混凝土不均匀,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鼓包”现象,继而是地面破坏。如果出现在快车道上面,影响到交通,就会修补。但是,如果是出现在便道,维护周期就很长,道理是一样的。
 
        问题的解决,大致的路数就是等微塌陷变为塌陷,产生影响事件,为公众所反映,解决就快了。但这时,或许就已经产生经济等损失,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是,解决为什么慢?或解决不了,有这样的问题存在,那所在城市就是处在发展中的城市,顾不过来。 
        因此,如果一条路变得坑坑洼洼,那都是从微塌陷开始的,或许有局部的小修补,但改变不了变坏的趋势,最后,只能整体换一遍,就是重修一次。这时,又是断交,又是绕行,很不方便。如果,我们有这个处置微塌陷的预案,道路就不会坏掉。 
        城市的养护、治理正在走向精细化,如果,微塌陷都治理不掉,这说明精细化不到位,有缺陷。历来,城市的治理似乎都是“当家人”的人的事儿,是管理者的事儿,老百姓参与不了太多,其实不然。
 
        四、“点云”计划——一种设想
        我们可以把“当家人”比作大脑中枢,一切行为由其做出决定,但是感知来自末梢神经。为此,也正好是物联网大发展的时机,我们建设了大量的“末梢神经”,局部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并且,我们以此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这点,我们认为设备很重要,智能很重要,没有异议。但这不是全部,毛主席说过,“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有人可能会说,对呀,我们正在全力以赴。我们可能建立了一套机制,划分了责任,规定了制度,我们的系统从局部上看是一个闭环,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具有开放性。 
        什么是封闭的系统?就是只有内部相关少量人参与的、与外部的普通群众无关的系统,所有的工作需要自己做。这里面的技术可能相当先进,但是用户是固定的。以一种有限的机制,与应对无限的可能,很对时候,表现为工作滞后。 
        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群众基础。所以说,到目前,对于热点事件,还是常由群众反映给媒体,媒体确认后发布出去,以此引起关注。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我们的机制环节,有时在现场遇会到我们的处理程序,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等待中。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机制有时不见得是最敏感的,最敏感的是当事人,这个是设备无论怎么覆盖都达不到的。而媒体、热线电话已经是很传统的方式,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捷相差甚远。 
        如今的社交媒体应用极广,这不应当单单是网民的娱乐,它应当与城市治理联系起来,操作并不复杂,只需约定好关键的几个热词,就能概括大多数事件,进行分类,而地理定位则是目前极为成熟的技术,由此,事件可快速进入地理围栏,这个在平台级就能实现。下一步,打通平台与城市联动响应的机制,进而触发处理机制,作为反馈,仍然是事件、热词、围栏的通道,产生媒体社交的结果,与网民见面,进行印证,便于监督。 
        这将避免网民的“一头热”,稍加引导,就会激起人们的热情。有平台会这么想,也迟早会这么想,流量不是目的,产生社会效益才是大家的共同目的。 
        如果要为这个想法找个名字,可以是“点云”什么的,可以成为一个计划,星星之火,点亮云端,把它附着在机制上,就能引导“点云”落地。这个“点云”可以是独立的,它可以接入社交媒体App等里面,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成为感知、处理、反馈、监督的完整闭环。 
        有了这么一个计划,就不只限于“微塌陷”,其他事件皆可接入,不过,整体都要加入审核机制。也许有的事件短时间或很长时间内可能没有结果,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大数据”,利用这个机制,可以将许多互不相关的事件进行关联,也许,很多“未解之谜”将会出现答案,这是我们更为期待的。。。
 
        五、地下管线——最终的落脚点
        “点云”计划的落实仍然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队伍,毕竟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对于地下空间的分布状况,属于城市规划、市政等相关部门的能力范围。微塌陷的治理仍需反向措施,需要确定引起微塌陷的病因,以及微塌陷已经造成的对于地下空间结构的破坏,对于地下管线造成的沉降,以及地下管线是否已经出现问题或隐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地下情况的探明需要专业化的队伍,治理、修复需要从最底层开始,可以这么说,就是落实到地下管线的探查、检测、修复,只有地下管线稳妥了,才能逐步往上填实土层或防护,并最终修复路面,恢复正常通行。 
        这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模式的问题,作为管线人,走在路上,习惯观察地下管线的情况,习惯把地上问题归结到地下,归结到地下管线来思考。遇到地面微塌陷等类似问题,第一想法就是地下出问题了,地下管线可能出问题了,要么是地下管线引起的问题,要么是地下管线被出现问题,总归一点,地下管线是问题的焦点。所以说,解决了地下管线问题,那么地上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或者说就不会发生地上问题,微塌陷也在其中。
维修中的道路及管线
维修后又受到破坏的路面,地下管线将会受到影响
扫码阅读微信版

Copyright © 2018 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恒滨路128号 邮编:071051
市场电话:0312-3108548    客服电话:0312-3108565    传真:0312-3108565    E-mail:jdsczx@163.com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5007223号

冀公网安备 13065202000367号